职业化考试能否“墙内开花内外香”?
发布日期:[2016/11/9 10:34:00] 共阅次数:
“上海新航社区服务总站”是上海一家知名的社工机构,但却曾被人当成“一家航空公司的售票处”。“新航”的遭遇折射出我国社工机构在社会认同上的尴尬。近年来,在公共服务相对短缺的形势下,上海每年都需要一至二万名社会工作者(社工)提供照顾老人、精神病康复、禁毒等服务。全国对社工的需求则为数更巨。但社工这一新兴职业“墙内开花,内外皆不香”的现状由来已久。
日前,人事部、民政部联合下发通知,我国首次全国性的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将在今年6月举行。此举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社工的发展?
墙内开花,内外不香
2004年,上海市政法系统成立了新航社区服务总站、自强社会服务总社和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等三家社工团体。自此,全市12.7万名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和失学、失业、失管青少年的服务及管理工作,主要由这三家社团的1300名社工完成。为此政府每年出资5000多万元购买社工的服务。
“社工的主要职责是对各种社会问题和各类处于困境的社会成员进行专业化‘诊疗’,他们有效地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上海市民政局社工处处长黄志华介绍,目前上海的社工数量约有四万人。早在2006年,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就提出了“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目标。
人们对于“社工”这一职业的理解可谓五花八门:“社工就是信访员”“他们干的和居委会大妈干的差不多”“社工应该没有报酬”……曾被当成“航空售票处”的上海新航社区服务总站还曾被一些旅行社找上门,说要洽谈业务。
曾在自强社会服务总社工作的一位人士透露,这几年该社团有大学专业背景的骨干社工中,有一半已经转行了,现有队伍还存在专业性不够、能力欠缺等问题。另一方面,统计显示,目前全国高校每年约培养8000名社工专业人才,但这些人中只有不到30%毕业后会从事社会工作。
职业化考试对社工发展有“破冰”意义
日前,人事部、民政部下发通知,将在今年6月举行首次全国性的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据介绍,这次考试更注重考察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应用相关知识,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关的考试大纲和教材已经正式出版。这次考试,对我国社工的职业化发展无疑具有“破冰”意义。
民政部全国社会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徐永祥指出,如同律师、医生、教师等职业一样,社会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从业者必须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并获得从业资格。一般而言,其学习、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助人自助、平等、接纳等价值观,以及个案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等专业方法、技巧,此外还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以及政策法规的基础知识。上海市民政局社工处处长黄志华认为,职业考试将有助于树立社会对社工的职业认同。
一张“专业身份证”让不少社工专业的大学生也感振奋。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系学生孟玉境今年即将毕业,她说,参加这一考试是走上职业社工道路的开始,随着社会对社工认可度的不断提高,相信自己会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一纸证书过后的漫漫长路
事实上,2003年11月份起,上海曾率先举办地方性的社工职业资格考试,该考试于2005年终止,其间获得职业资格的社工共有7800多人。考试曾取得良好效果,与此同时上海社工的发展也遭遇不少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一纸证书远远不够。
徐永祥举上海的社工为例:一是待遇太低,普遍低于其他行业高校毕业生的薪酬,甚至只有后者的一半左右,故留不住、也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二是行政化色彩太浓,无论在社区工作的还是在机构工作,社工在自主开展工作方面困难不少。
记者采访还发现,上海尚未在市、区两级财政中建立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公共财政,政府“购买服务”的理念还不够成熟,用于购买的资金在安排上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工机构的自主发展。
徐永祥认为,在推动社工职业化考试的同时,有关部门应利用财政体制改革之机,构建政府购买社工机构服务的政策及机制,其次各政府部门除利用本部门的培训资源外,还要依靠高校加强对传统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第三是要力争在三至五年内解决专业社工待遇过低的问题。
|